惠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
近日,一则喜讯传来。广东能源集团自主投资建设并运营的惠州LNG接收站外输管道,输气量累计突破20亿立方米。
发展海洋经济,清洁能源是重要支撑。红海湾畔,太平岭核电基地的巨型塔吊挥舞长臂,核岛主体结构浇筑作业有条不紊地进行;数十公里外的惠州港口南部海域,百余米高的海上风机叶片迎风转动,将海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大亚湾石化区旁,惠州LNG接收站外输管道的巡检人员仔细核查设备,确保这条“能源动脉”稳定输送……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立足石化能源新材料、新型储能等产业基础,依托国家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省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的科研优势,大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打造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

多能互补
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双向奔赴
接收站储罐内的液化天然气,通过特定工艺流程升温,变成气体后再经管道输送至千家万户,满足企业生产与家庭日常生活的用气需求……
作为广东能源集团打造“惠州天然气产业链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的核心枢纽工程之一,惠州LNG接收站外输管道全长116公里,总投资超20亿元,起于惠州LNG接收站,途经亚婆角分输清管站,终至大亚湾石化区与惠州新材料产业园。
自2024年1月、9月分段投产以来,该管道日均输气量超300万立方米,为管道沿线地区城乡居民及工商用户提供稳定清洁能源,有力支撑区域能源安全,助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质量。
对惠州这座“万亿级工业大市”而言,布局和应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无疑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
惠州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接连布局了一系列天然气项目,如惠州LNG接收站一期项目于2024年9月29日首船国际LNG外轮进港靠岸,标志着天然气国际贸易正式开展,进入全面投产运营阶段。继2024年国能惠州电厂二期、大亚湾石化区综合能源站投产后,2025年大唐博罗、华电东江热电联产项目全面投产,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热电冷联产项目也于8月28日全面开工。
此外,清洁能源的“惠州力量”,体现在一个个重大项目的突破上。
——水电方面,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全面开展施工建设,项目地下厂房、主变室、尾闸室开挖支护已全部完成,转入机电安装阶段。
——海上风电方面,中广核惠州港口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项目已于2023年全容量并网,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光伏方面,截至2025年9月底,惠州建成集中式光伏103.6万千瓦、分布式光伏342.9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全面覆盖各县(区)。
值得关注的是,在核电方面,惠州还将迎来千亿级的清洁能源“国之重器”——太平岭核电厂一期工程的投产。
太平岭核电厂项目共规划建设6台华龙融合三代核电技术机组,总投资1200多亿元。项目方透露,预计今明两年将迎来一期工程两台机组的投产,二期工程将全面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6台机组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外输清洁电力超500亿千瓦时,每年产生的环保效益相当于造林近11.3万公顷,将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政策护航
顶层设计与精准服务双向发力
今年7月,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投产仪式顺利举行。这是国家重大外资项目,惠州为项目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供应。
大亚湾石化区综合能源站肩负着为美孚项目吹扫试车及投产供应超高压蒸汽的关键使命,惠州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按照匹配美孚项目建设进度的要求,将综合能源站的建设放在首位,全方位协调推进。
面对原供气方案中惠州LNG接收站投产时间无法匹配的难题,惠州创新提出将惠州LNG接收站外输管道与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管网惠州—海丰干线在惠东县白花镇接驳的解决方案,开辟供气新通道,并以“惠州速度”兑现能源保供承诺,为美孚项目提供坚实能源保障。
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协调机制的“精准护航”。
2024年出台的《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是省委、省政府为惠州“量身定制”的政策大礼包,明确赋予惠州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等四大战略定位。
《惠州市打造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实施方案》《惠州市打造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实施方案》等系列“施工图”随即出台,明确提出,到2027年,惠州将打造行业领先水平的石化产业基地,建成省内集聚效应明显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
作为推动打造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的行动纲领,《惠州市打造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比如,打造多元、有韧性的低碳能源供给体系,全市清洁能源供应规模达1990万千瓦,占全市能源供应总规模的88%以上。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产值力争达3500亿元,储能电池总产能力争达到160GWh,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挺进全国第一方阵。
在机制保障上,惠州大力完善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机制,由市领导牵头成立服务专班,常态化加强协调调度,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专班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机制、一抓到底”模式,每个专班安排1名分管市领导担任组长。同时,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指挥调度机制,始终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严格落实“日会商、周协调、月分析”工作机制,确保我市重大项目稳步推进。
面朝大海,在政策与机制的双重发力下,惠州清洁能源重大项目纷至沓来,清洁能源供应能力持续增强。

绿色转型
能源发展与产业升级双向赋能
10月28日,位于惠东县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调试成功,实现束流全线贯通,预计今年年底开展首批科学实验并完成装置工艺验收。这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指标领先的全离子加速器。
这背后,源于惠州近年来对清洁能源的布局:不仅推动单个项目落地,更促进海洋新能源产业的“全链条协同”。
在国家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大背景下,惠州立足核电、气电、光伏、风电、抽水蓄能等多种能源的资源禀赋,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从“项目集聚”迈向“体系成型”。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1345万千瓦。截至今年9月底,惠州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1686.76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规模比例由“十四五”开局的70%提高至85%。已建成新型储能项目数量约占全省的18%,已建成的用户侧储能功率和容量约占全省建成用户侧储能项目的21%。
在广东万亿级新能源产业里,“含惠量”正不断提升。惠州肩负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的重任,一方面,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东江实验室)将为技术攻关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大亚湾石化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等产业平台为新能源项目提供配套支撑,助力先进核能、海上风电、海洋储能等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我市统筹推进‘风光核气(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发展体系建设,以清洁电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将直接减少大湾区范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惠州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州清洁能源项目的持续推进,将有力支撑产业优化升级。
当前,惠州正坚定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了清洁能源需求,形成“产业升级—能源需求加大—清洁能源发展”的良性循环。随着LNG接收站、太平岭核电等项目的推进,清洁电力与能源原料正持续供应给石化、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惠州正以海洋为纽带,将4520平方公里海域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绿色发展的竞争优势。可以预见,这座“能源大市”将持续为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向海而兴、向绿而行”的道路上,书写更多关于清洁能源与海洋经济的新篇章。

14年核电人化身业务与技术“翻译官”
研发“AI哨兵” 筑牢数字化防线
红海湾畔,阳光不燥,秋风微凉。站在办公楼上,刁龙观望着太平岭核电项目的进展,这是他来到项目工作的第5个年头。这位来自梅州的工程师,与大海、核能的缘分早早就埋下了种子。
前不久,由刁龙牵头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质量证书自动化真伪核查系统”项目再次获奖。目前,该项目已获得中国能源研究会AI+核能创新应用推荐场景、惠州市工会职工“五小”创新成果竞赛优胜奖、惠州核电数智化转型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与此同时,他主导的新项目“AI文件审查智能体”也在稳步推进,并在中广核集团数字化转型技能竞赛(AI赛道)中斩获好成绩。
刁龙从小就对大海有浓厚兴趣,最喜欢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场景。通过高考,他如愿考上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1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核电领域工作。他先后在深圳大亚湾核电站、汕尾陆丰核电站、惠州太平岭核电站累计工作14年,成为名副其实的“老核电人”。如今,他任职于中广核惠州核电有限公司工程质保副主任工程师。
“荣誉属于团队。”刁龙说,为了两个AI项目的研发,自己和团队付出了许多心血。提及开发该系统的灵感来源,他在质保监督期间发现,现场工程师每天都要处理大量证书和文件,用肉眼核对既耗时,又容易出错。“现在AI发展越来越快,核电行业也应该拥抱高科技。所以,我就想到编个程序,让电脑来代替人工参与管理。”刁龙说道。
“一名业务和技术的‘翻译官’。”这是刁龙对自己工作岗位的定位。他在一线工作9年,深知核安全的红线在哪里;又在质保岗位工作5年,广泛接触核电各岗位人员,知道业务流程的痛点在哪里。他表示,“我的价值就是架起一座桥,力争研发出可落地执行的数智化解决方案,让一线的业务需求能够被新技术快速响应和解决,既保证核安全的严谨要求,又实现数智化的高效率。”
经过一日日的技术攻坚,一次次的方案调试,刁龙团队成功研发推出“基于人工智能的质量证书自动化真伪核查系统”,并在具体应用中实现了AI识别率99%以上。
公司领导评价道:“这个项目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在安全保障层面,它实现了对关键证书的自动化、批量化核查,系统性地排除了传统人工审核可能存在的疏漏风险。这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升级,为核安全质量保证体系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数字化防线’。”
据悉,惠州核电高数智化转型工作早在今年6月份就发布了“数智惠核”规划方案。在该规划指导下,公司全力推进数智化新技术尝试和应用,在日常办公、移交接产、设备性能预测、程序文件体系管理、经验反馈、知识管理等领域开展智能体测试和应用。其中刁龙团队所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质量证书自动化真伪核查系统”表现尤为突出。这套智能化系统对于质保程序文件的一致性、符合性审查,实现AI自动化批量审查,将单份文件审查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分钟级,并自动生成包含问题定位和说明的审查报告。
核电与海洋素来密不可分。在刁龙眼里,海洋就像是核电站的天然“恒温器”,它以其强大的热交换能力,源源不断地带走余热,保障着核电站平稳安全运行。
未来,惠州该如何更好地经略海洋,利用好海洋能源?“科技赋能是关键,比如我们做的AI证书核查系统,就是守护海洋能源安全的‘AI哨兵’,它能7×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确保每一个进入核电厂的设备100%合规。”刁龙建议,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构建更智能、更可靠的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体系,推动惠州海洋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建议
中国城市专家网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CDI资深研究员宋丁:
用好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 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
惠州海洋新能源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源于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惠州拥有4520平方公里海域,为规模化发展海上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及配套产业提供了天然基础。
中国城市专家网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CDI资深研究员宋丁建议,坚持陆海并进、陆海统筹理念,用好自身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比如,以惠东县稔平半岛为核心区域,发展沿海清洁能源经济带,构建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空间格局。通过“丰”字交通主框架串联沿线产业节点,推动沿海经济带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发展。
作为“万亿工业大市”,惠州拥有大亚湾石化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等产业平台,为海洋新能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产业配套。
宋丁认为,惠州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能源市场需求,与现有产业基础形成协同效应,深化产业跨界融合,延伸高附加值链条,实现发展能级跃升。同时,依托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与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东江实验室),攻关先进核能、海上风电、海洋储能等领域,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形成核心技术优势。
总 策 划 王昆发
总 统 筹 卓炬明
于 泽
李朝荣
刘智慧
策划统筹 李建国
何运平
采访统筹 张旭华
曾兴华
编辑统筹 严艺超
林正淳
采写统筹 刘建威
文字采写 刘炜炜
谢宝树
刘建威